距離武漢封城快5周有余了,疫情數據在持續的減小。尤其在非湖北地區,每日新增確診病例已呈下行趨勢,出院人數也已遠超死亡人數。勝利已經近在咫尺。
但每一次刻骨銘心的背后,都會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2002年的SARS事件使人們關注點轉移到板式建筑,梯戶比例;霧霾的肆虐使人們關注點轉移到空氣質量,氣候環境,健康人居。
新冠肺炎禁足期間出現了居家娛樂、健身、居家辦公、云直播賣貨等新的生活方式,從觀念上引發了人們重新定義事業和家庭的關系,重新平衡工作與健康的權重。也會對居住空間的衛生狀況、社區配套,室外活動空間,獨立功能空間、家庭互動空間等問題,尋求新的解決方式。
相信通過本次疫情,人們的關注點會在一段時間內轉移到健康、安全、復合功能,而且更加關注社區配套。產品是企業生存的立足點,地產設計人當下的責任是從專業出發,為后疫情時代的產品提出對應的設計思考并付諸實踐,提升產品質量。
疫情后房子設計邏輯將大改
即便進入了21世紀的第二十個年頭,不少人還迷戀著“人定勝天”的理念,認為擁有現代醫學的盔甲,終止傳染病的侵害只是時間問題。事實真是如此嗎?
人類發展和文明的進程,既讓瘟疫得以肆虐,也讓人類終于可以科學地對抗瘟疫。今天,人類依然不能說可以坦然的面對任何疫情的挑戰,但瘟疫對人類社會的破壞和沖擊力總體上呈逐步衰減之勢。
健康建筑標準的制定和發展,可以有效地阻隔瘟疫的傳播,“宅家”也成了最有效的抗疫手段之一。但居家防疫有必要引起人們的關注,應該避免多層和高層住宅的通風系統和其他方面可能引起的交叉感染。
2002年冬季非典在中國首先被發現,并迅速通過各種途徑蔓延傳染。它在2003年春季席卷中國,其傳染性之猛、危害之大令人至今仍心有余悸。
2003年3月底,淘大花園暴發了一起人數眾多、發病突然的SARS疫情。3月26日,港府衛生署證實,淘大花園座有5個家庭7人受感染。28日,淘大花園的感染人數大幅增加到63人。31日,感染人數再激增至213人!而到4月15日,淘大花園的感染人數竟達321人。在全港因”非典”死亡的296名病人名單中,”淘大花園”的居民就占了42人。
世界衛生組織在后來的調查報告中指出,這場不同尋常非典爆發,可能是由建筑環境及衛生因素所造成,其原因令人警醒。
包括居室內不依賴空調如何實現自然通風、恒溫恒濕恒氧恒靜?菜市場、超市、垃圾站如何通過設計實現衛生清潔?社區公共空間如何科學設計、合理利用?社區防疫設施如何裝得更快、效果更好、用得更久?
這些疑問都需要房地產相關企業都行動起來,為美好人居交出答卷。一場疫情,不僅考驗了人體的“免疫力”,也讓人們增加了許多對房子“免疫力”的思考。
1電梯廳通風、設計改造成剛需
目前很多房企已經針對疫情進行了房屋設計的專項研究,思考如何在不大幅增加成本的情況下,讓未來的產品(房子)做到擁有更好的“防疫力”。
比如合理布局和控制樓間距,確保住戶采光和通風的要求,規劃布局要結合常年主導風向。
開敞陽臺,全明衛生間。因地制宜增設攝像頭熱感測溫、智能無人值守安防、社區智能防疫系統等,使其更契合疫情后人們對居住環境的更高要求。
據了解,此前不少剛需戶型,建筑都會采用“筒式”的設計,電梯廳在中間,東南西北都是房子,導致電梯廳處于一個基本密閉的狀態,幾乎沒有自然通風,只能通過設備通風。電梯是高層建筑的標配,特別是塔樓的消防通道(樓梯)從一層到樓頂都沒有對外的窗戶,成為“黑樓道”,對通風非常不利。還有很多辦公樓或住宅樓在消防通道堆放垃圾和雜物也不利于空氣流通。
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還存在許多帶有"天井”的住宅,這些”天井”一般位于塔樓的中部,用于廚衛空間的換氣,但在實際使用中,這種建筑由于在結構上形成一個巨大的“拔風”,會造成“串昧兒”。

近年來,一些新建筑仍有采用“天井”的,但大多數是空間較大的景觀,但是在疫情流行之際,為了避免“串氣”和"天井”內不潔物質的蒸發,這種住宅的用戶應在特殊時期關緊“天井”窗戶,開啟一些直接對外的窗戶,以保證戶內的良好通風。
2戶型通透性更受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在經歷此次疫情后,不少房企已經在思考,在同面積段內,如何在面寬和進深上進一步優化,確保盡量多通風采光,實現更多的房間朝南,避免出現暗衛、暗廚等情況。
“比如客廳能做到南北對流,主臥也可以做到南北對流。這樣就算家里有隔離人口,都會好很多,平時居住舒適性也會更高。”一位戶型設計師告訴記者,由于最近居家辦公的需求,未來設計也會更多地考慮客廳功能多樣化,并將房間尺度優化,尤其主臥考慮留有辦公空間。
包括戶型內的新風和空調系統也備受關注,采用循環送風的中央空調由于無法對循環風進行消毒,在防治疫情的考慮下,應盡快制定新標準進行改造,加強補新風和排風措施,安裝消毒裝置,對于通風能力差或通風死角的地方,應增加通風設備。
3重塑衛生間地漏設計邏輯
在此次疫情的傳播中,廣州海珠區某豪宅也曾發生一棟樓同一戶型出現多起確診病例的事件,這也讓人們更加注意病毒通過下水道的傳播風險。目前,部分老建筑為了避免因加厚樓板而提高成本,普遍采用3cm水封的地漏。這樣的水量在春天一般兩天就會蒸發掉。尤其是部分老樓房采用的是已被淘汰的三通地漏,其水彎中的水量只有1cm一2cm??赡軙斐煽諝獾沽骷凹毦廴?。
很多房企已經明確表示,在未來的產品中要優化管路設計,按規范要求設置存水彎,保證水封高度不低于5厘米。每個用水器具都通過一個水封裝置,與下游排水管道隔開。
健康建筑雖然在我國的發展剛起步,但卻是改善民生、促進行業發展、助力健康中國戰略引領下的多項政策落地的重要載體,意義深遠。同時,健康建筑的性能要求更高、涉及的專業領域更廣,未來如何使健康建筑及其產業可持續發展,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就目前發展而言,各領域與建筑、與健康的交叉關系,需要持續深入的研究。健康建筑的一些關鍵問題,特別是體現在運行效果上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與探索。
造健康建筑:開發企業的解決方案
此一”疫”,消費者完成了健康住宅的“國民自教育”,這也倒逼2020年,或將成為健康住宅的爆發年!事實上,之前例如:中國金茂、當代、朗詩、陽光城、中南置地、力高等房企在綠色健康已是先行者,他們的健康住宅輸出能力將值得期待!

我國健康建筑發展剛剛起步,房地產行業擔負著人居環境建設的社會責任,疫情的蔓延同時也是行業糾偏的契機??茖W,可持續的發展健康建筑是極其重要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房地產行業在這場疫情中,進一步的精細化了發展,在應用階段逐漸從從單一的評價標準逐步發展到具有設計、施工、運維、評價、檢測等全過程控制的方向。
同時,建筑領域本身,涉及公共衛生學、心理學、營養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體育健身等等很多交叉學科,由此所涉及的健康產業結構亦多樣。
因此,健康建筑的發展也需要整 合科研機構、高校、地產商、產品生產商、醫療服務行業 、物業管 理、適老產業等在內的更多資源,形成良好的健康建筑發展環境,共同帶動和促進健康建筑產業的向前發展。
1戶型產品升級
在當前的環境下,規模大不代表生命力強。房地產開發走向高質量、高技術,提升自身產品力,不斷努力地進化迭代,去更好地適應這個世界才是硬道理。
近日,網絡上 “宅家抗疫”的理想戶型,2.0版本——4+1室2廳3衛火了!這種 “隔離疫情”戶型(153㎡)在網上引發熱議,它滿足了居家隔離、囤貨、居家辦公等需求。并且為了使戶型更具適配性,還描繪了多個場景。
雖然存在一些落地性問題,但也體現了設計師對人們創造美好生活的追求,雖然是一次小的嘗試,但也是對“疫情”的正面反饋,引發思考。
當代置業認為,綠色健康建筑是綠色科技與建筑結合的且與客戶健康息息相關的新型產品,相比傳統建筑擁有更加先進的設計考慮和配置標準,為客戶提供更加舒適、健康、安全的居住環境,相信也必將受到客戶的青睞。
當代置業的綠色健康建筑主要從三個維度實現傳統建筑產品升級,滿足人們新的需求。即通過置換式全新風系統、安全健康水系統、智慧社區系統等綠色科技的引入,在居室內為客戶創造恒溫恒濕恒氧恒靜的空間,在社區內為客戶打造生態的宜居環境,提高人體免疫系統能力。這種措施將建筑、社區集合成一個具有“免疫”功能和“御災”能力的活性空間。

當代置業執行董事兼總裁張鵬先生表示:“房地產的未來一定是產品主義和客戶需求的回歸,住宅產品應該回歸到安全和健康的層面上,這也是一輪新的進化。”
2重塑健康景觀
健康無疑也是景觀設計的關鍵主題,并且要關注有利于疫情后人們的心靈層面的恢復。比如景觀的價值維度和功能的多樣性會成為客戶敏感點。
景觀植物除了觀賞性外,不再是單純的植物綠化,也可以賦予健康賣點。比如活動空間種植宜栽植有益健康和中樞神經系統有益的植物;安靜休閑空間希望空氣清新、靜心愉快,要求植物能緩解壓力、提神清腦、增強記憶等。

基礎外圍空間易種植能夠降低外界有毒氣體濃度的植物等;提供園藝苗圃或農場,人們可以享用自己親手種植有機健康植物同時也能享受勞動帶來的樂趣。
包括在居家隔離后,身體基本上處于低反應階段,在疫情結束后肯定有很多人希望多做健康運動,那么滿足全齡人群的活動將是景觀設計重點關注內容,比如親子活動場、園區跑步道、球類運動場地、老人、青年健身活動場地,并設置徒手訓練區等,來滿足不同人群對健康運動的需求。
3把好社區入口“健康關”
疫情喚醒了人們對社區規劃的再審視,社區入口,是城市進入社區,業主回家的“第一關”!疫情期間,社區入口更是社區與外界、與病毒密切接觸的通道。